国家蔬菜产业链质量控制标准化示范区是由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担建设的第十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蔬菜全产业链包含从种植源头到消费者餐桌的全部环节,主要包括蔬菜的种植与采摘、储藏与物流、加工与销售。每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制约,质量安全贯穿始终。示范区将技术研发与标准体系建设有机结合,构建蔬菜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标准体系,成为“京城百姓身边的安心菜篮子”。
主要做法:
建立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标准体系。以产业升级为目标,形成国家标准与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互配套、互为支撑的蔬菜全产业链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共计138项标准,包含通用基础标准和生产过程标准两个子体系。其中,生产过程标准子体系包括134项标准,覆盖产前、产中、产后、质量追溯4个方面的14个关键环节,规范了蔬菜全产业链各环节工作流程。
推进产前、产中、产后标准化管理。一是落实产前标准化,实行集约化育苗,对投入品、种苗质量进行监督、检测,确保产前标准真正落地。二是压实产中标准化,在全国布局生产基地1.2万亩,基地以棚室为单元,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开展机械栽培、水肥管理、绿色防控等标准技术应用,确保蔬菜安全生产。三是完善产后标准化,优化采收、分级、运输、储存、质量验收等产后流程,以标准规范工艺流程,严格把控蔬菜质量。
全程信息化助力标准化。打造集生产管理、ERP管理、销售管理、质量安全追溯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信息化系统,将各项标准集成在系统之中,实施蔬菜信息档案化管理,形成蔬菜全产业数据链,从而完成从生产源头到消费终端的全程质量监控。尤其是在蔬菜生产环节,能够及时全面地采集农药、化肥等投入品施用和农事操作信息,确保各项操作符合标准要求。消费者通过扫描蔬菜外包装上的追溯二维码,能够查询到产品生产阶段的所有履历信息,实现全程可追溯。
取得的成效:
示范区创建以来,通过标准技术应用,蔬菜生产、加工效率提高5.1倍,产量增加11.3%,投入品节约成本15.4%,采后损耗降低8.3%,蔬菜自检风险率降低11.5%。通过订单生产辐射带动北京、河北、海南、山东、内蒙古等省(市)蔬菜种植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辐射面积达1.1万亩,每年带动农户增收2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