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稻虾共生标准化示范区是由江苏省盱眙县人民政府承担建设的第十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该县紧紧围绕“盱眙龙虾”“盱眙龙虾香米”两大地标产品,发展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开发出“虾稻共生”综合种养模式,将标准化嵌入产业链条中,实现了富民强县双丰收。
主要做法:
部门联动提供全方位服务。按县委县政府安排,县农业农村局以“虾稻共生”为精准扶贫重要抓手,做到专项资金补助、土地流转重点支持;县市场监管局全程服务标准化建设,一线靠前指导标准制定和宣贯;水利、国土部门及时跟踪服务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筑牢示范区创建基础。
虾稻共生全环节有标可依。江苏省盱眙龙虾协会牵头制定了虾稻共生基础标准、养殖标准、加工标准等15项团体标准,初步实现了全环节标准覆盖。在参考整理国家标准和相关农业标准的基础上,根据群众生产实践制定了《“虾稻共生”技术操作规程》,成为种养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技术手册。在此基础上,建立虾稻共生标准实施和监督机制,充分掌握各环节标准实施情况,对标准适用性及时进行验证评估,并及时总结虾稻共生项目建设中的经验,加强典型示范的宣传和推广,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
创新“公司+标准+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县龙虾产业集团起龙头带动作用,加大龙虾产业链前端科研、硬件投入,推动本土龙虾产业发展集团参与示范区建设,可完全“消化”示范区生产的龙虾及水稻产品。中国水科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提供技术支撑,开展优良龙虾种苗繁育示范研究和水稻良种选育栽培。以技术标准为依托,生产基地和农户通过标准化方式开展种养。整体来看,实现了生态环境自然恢复、产业可持续发展。
取得的成效:
示范区创建以来,盱眙“虾稻共生”走出了一条既有前景又有效益的农业农村发展新路子。如今,盱眙龙虾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龙虾产业成为盱眙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盱眙虾稻也通过了有机认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有望在未来成为富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全县虾稻种养面积由2015年初的0.6万亩发展到如今的65万亩,综合种养户超4000户,种养面积在500亩以上的有198户,从事龙虾产业的人员有近20万人。通过“虾稻共生”标准化建设与推广,每亩可产龙虾150公斤、生态水稻600公斤,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实现较大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