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小站稻栽培标准化示范区是由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承担建设的第十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天津小站稻种植历史悠久,因其米粒晶莹剔透且吃起来清香适口、回味甘醇而驰名中外。示范区建设以农业科技创新标准化为重点,推动天津小站稻这一传统优质农产品焕发新活力。
主要做法: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建设思路。坚持以标准化推动小站稻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对示范区建设目标、思路、任务进行清晰规划。依托优质小站稻良种、智能育秧工厂、绿色优质栽培等已有优势技术,构建天津小站稻标准体系,涉及技术标准12项、工作标准12项、管理标准17项、操作标准 11项,实现从种子到餐桌全产业链标准化,实现示范区小站稻产量提高10%以上,且品质大幅提升。
建立核心示范区,普及标准化栽培知识。在天津市优质农产品开发示范中心建立核心示范区,全面提升天津小站稻标准化生产水平。为尽快普及小站稻标准化栽培知识,依托天津市基层农技推广培训,建立完善小站稻标准化培训机制,培养了一支经验丰富的标准化工作团队。
打造国家小站稻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联合水稻育种、栽培及加工等科研推广机构打造服务推广平台,加快推广优质水稻品种、绿色栽培及稻田立体种养等绿色生态生产模式,改善稻田生态环境,实现小站稻产业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每年天津选育的小站稻良种外销300万公斤以上、基质秧苗外销15万盘以上、优质稻田蟹外销100万公斤以上,推动了区域农业发展。
取得的成效:
示范区创建以来,天津市共建设智能化水稻基质育秧示范区3.12万平方米、小站稻栽培标准化核心示范区1.15万亩,辐射带动10.85万亩小站稻田采用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区每亩减少氮肥用量20%以上、减少农药用量30%以上;小站稻商品化率和质量合格率达100%,核心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率达100%,辐射区农业标准化率超过90%。